打不过辽国不丢人,打不过金国不丢人,打不过蒙古更不丢人。
小院认为,宋朝最丢人的就是坐视西夏崛起,这还是在北宋,宋军尚堪一战的时候。可以说丢人丢到家了。
为何始终干不掉西夏,从表面上看,是宋军战斗力不强。
从至道二年(996年),宋太宗五路伐夏起,到大安七年(1081年)宋神宗五路伐夏为止,中间还有三川口之战、好水川之战、麟府丰之战、定川寨之战等重要战役,宋夏战争历时近百年,西夏历经李继迁、李德明、李元昊、李谅祚、李秉常等数位统治者,宋朝耗费无数国力,劳民伤财,始终无法灭掉西夏,反而被其坐大,不得不承认西夏的独立地位。赵匡胤要是看到弟弟、侄子侄孙们这般怂样,棺材板怕是都要按不住了。
表面上看,宋军战斗力不如西夏军,所以屡次被击败,但真是这样吗?要知道,宋军的战斗力,是阶梯式下降的,太祖赵匡胤、太宗赵光义手下的宋军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代,是开国的百战精兵,到了真宗、仁宗朝,虽有下降,也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,而且北宋最精锐的就是西北的边军,那是全国最能打的军队,为何打个小小西夏,会如此吃力。
背后的原因,是宋朝主兵的文人不知兵。
文人主兵,被认为是宋朝积弱的重要原因。实际上,文人主兵本身并不能说错,关键要看主兵文官有没有军事能力,是否有足够军事经验,有没有学习过军事理论,也就是说,主兵的文官有没有经过系统培训。在这点上,宋朝做得太差,比同是文官主兵的明朝相差太远。
拿悲壮的三川口之战来举例。
康定元年(1040年),李元昊举国入侵,发动三川口之战,宋军应对失据,被称为铁壁的金明十八砦被攻破,守将守将都巡检李士彬被活捉,西夏军兵锋直指延州。
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、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率军救援延州,在三川口与西夏军遭遇,经过苦战,勇将郭遵阵亡,宋军全军覆没。
当时负责鄜延路军事行政的,是范雍,他是名义上和事实上的一把手,所有军队都要听其节制。范雍,并不懂军事,李元昊入侵前,早有预谋,故意向范雍示弱,哄得范雍信以为真。随后李元昊派出大批西夏奸细以投降的名义安插到金明寨中,范雍还相当高兴,认为是他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效果,结果到了战争开始时,这些人在内部作乱,号称铁壁的金明寨就此失守。
得到金明寨失守的消息,范雍炸了,因为他驻守的延州城内此时只有不到一千人马,于是他下令辖区内所有能动的部队紧急增援延州。
于是,刘平、石元孙带着兵来了,行军到了三川口附近,此处里延州城已经不远,由于行军太急,士兵需要休息,刘平的计划是在这里扎营过夜,第二天早上进城。结果又收到范雍急报,军情紧急,必须马上进城,而且为防止西夏人跟着大队人马乘机入城,要把军队化整为零,一批批开进延州城,刘平只好照办,先后放出50个小队,3000多人马,结果全被埋伏的西夏军吃掉。
范雍的瞎指挥,严重打击了宋军的士气和战斗力,他紧密默契地配合了李元昊,把宋军耍得团团转,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
据学者郭沫若研究发现,在考古历史上,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父权制的朝代。男子在社会与家庭中占据主导权,女性地位日趋下滑。
蒋维平,1878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,年幼时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,七岁时便常捡拾柴火补贴家用。
范雍只是一个代表,宋朝的军政命脉全部掌握在文官手里,要打仗,必须用,也只能用文官主兵。但同时,文官又并不知兵,只能边打边摸索,没有军事经验的文官,在战略战术上,当然不是狡黠成性的李继迁、李元昊的对手,即使手下军队再能打,也架不住主帅的失误,所以一再遭遇失败。
再深层次的原因,就是皇帝的态度。
对西夏问题,首先是皇帝的不够重视。
在李继迁还没有发迹时,如果赵光义坚决打击李氏,坚持强硬手段,很可能不会发生后面的西夏问题,当时的宋朝,要灭掉李氏大概跟踩死一只蚂蚁差不多。
而等到李继迁崛起后,宋真宗不是坚决进剿,却一再忍让,甚至割让了夏、绥、银、宥、静等五州给他,事实上承认他的独立地位,简直是莫名其妙。
祸根,就是在这两朝埋下的,换句话说,就是皇帝的不思进取,导致了西夏的坐大。
到了李元昊正式称帝,西夏已经尾大不掉,拥有了几十万兵力,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几十个人的小混混了,这时再想要灭掉西夏,宋朝必须要有举倾国之力,打一场长期战争的准备,这时候的宋朝仁宗皇帝,同样没有这个决心。
那就只好任凭西夏发展了,只要不太过分股票资本分配几倍杠杆最好,我大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。
延州西夏军范雍宋军李元昊发布于:四川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